记华南农业大学天文台
多数广州人应该都知道位于中大老校址越秀中路的中大天文台,但他们可能并不知道,中大天文台实际上还有个“姐妹台”,就是位于天河五山华南农业大学校内的天文台,不过它比越秀中路的老天文台晚生了9年,落成于1938年。今天,和同学特意来到这座天文台,本想上去观看,可惜,现在已经改为某个办公室,无法进入。
建筑完好奠基碑文仍在
这座天文台位于外语学院后的一座山冈之巅,四周绿树环绕,它是一栋灰色、三层高的水泥建筑,建筑上方横额书有繁体的“天文台”三字。建筑体东西对称,大门中开,第三层在大门之上两侧建有两个圆顶的“蘑菇”状建筑。
从外表看,整个建筑保存完好。在建筑入口大门的西侧下方,发现一块奠基青石,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中华民国25年11月11日天文台奠基于此 校长邹鲁书。”民国25年即公元1936年,此后查阅中大校史证实,该天文台是1938年落成,依此推算整个建筑建造耗时一年多。
面积为旧台的4倍
查阅中山大学校史得知,两个天文台的倡建者都是曾三任中大校长的留法天文学博士张云。由于当时世界著名天文台多在北纬40度以上,而这座天文台位于北纬20多度,可以从不同于那些世界著名天文台的角度观测天象。
1935年,中山大学的石牌五山新校区落成,在张云的再次倡议下,中大1936年再建新天文台于新校园的高岗之上(即现在的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内),面积为旧台4倍。不过这座新天文台却命运多舛,建成后因日军入侵广州沦陷,中大先后搬迁至坪石等地,新天文台建成后就一直闲置,直到1946年才正式使用。新中国成立后院校调整,1952年天文系北上南京,实际上,中大天文系的绝大多数成果与这里无关。
建筑完好奠基碑文仍在
这座天文台位于外语学院后的一座山冈之巅,四周绿树环绕,它是一栋灰色、三层高的水泥建筑,建筑上方横额书有繁体的“天文台”三字。建筑体东西对称,大门中开,第三层在大门之上两侧建有两个圆顶的“蘑菇”状建筑。
从外表看,整个建筑保存完好。在建筑入口大门的西侧下方,发现一块奠基青石,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中华民国25年11月11日天文台奠基于此 校长邹鲁书。”民国25年即公元1936年,此后查阅中大校史证实,该天文台是1938年落成,依此推算整个建筑建造耗时一年多。
面积为旧台的4倍
查阅中山大学校史得知,两个天文台的倡建者都是曾三任中大校长的留法天文学博士张云。由于当时世界著名天文台多在北纬40度以上,而这座天文台位于北纬20多度,可以从不同于那些世界著名天文台的角度观测天象。
1935年,中山大学的石牌五山新校区落成,在张云的再次倡议下,中大1936年再建新天文台于新校园的高岗之上(即现在的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内),面积为旧台4倍。不过这座新天文台却命运多舛,建成后因日军入侵广州沦陷,中大先后搬迁至坪石等地,新天文台建成后就一直闲置,直到1946年才正式使用。新中国成立后院校调整,1952年天文系北上南京,实际上,中大天文系的绝大多数成果与这里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