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随笔与文学 > 读书札记 > 正文内容

一个人的教育视界(教育 人性 其他)

piikee15年前 (2009-05-06)读书札记381
《必须赶快过我自己的生活》
我们失去的时间已经够多,而又有几个人坐下来认认真真去反思呢?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的正在流走,未来的日子难道亦一如既往吗?在现实中生活,在工作中忙碌,我们都必须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而如何定位成了当今世俗人生都不曾思考也无力思考的问题,谁怀疑过且正在怀疑自己的生活,谁在为自己为他人做有意义的事情,随波逐流的人太多,人云亦云的人太多,思想麻木思维愚钝的人太多,人的清醒多难啊,做一个清醒的人更难啊!你必须融进生活,融进周围的社会,融进当前的政治话语环境,于是,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效仿着他人,像大多数人那样活着,丝毫找不着自己的影子,也不知道“风在向哪个方向吹”,人很累,身心俱疲。我们何尝不像阿Q那样“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按时上下班,做好表面工作,学习就是读读报纸,讨论就是说些冠冕堂皇大而无当的话,心得就是东抄西摘写得天花乱坠,以不伤筋动骨为原则,上面怎么说,我就怎么说,什么时候我们拥有过自己的思想呢?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对时间的感觉也就不同,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是这样浑浑噩噩打发着时间,把时间交给电脑,交给游戏,交给琐碎的无休止的杂事,让外物牵着自己的鼻子走,我们心灵的品质精神的境界,就在随心所欲不由自主中庸俗化。
《爱怜从施救开始》
读周国平《偶尔远行》的南极日记2001年1月21日的文章《爱怜动物》,深有感触。他在日记中这样记载着:“一位专门研究贼鸥的科学家对我们说起一件事。有一回,他看见一只小贼鸥掉在冰窟窿里了,它的妈妈围着冰窟窿转圈子,焦急地叫唤着。很显然,这个可怜的妈妈完全没有办法把自己的孩子救出来。当时,这位科学家只需伸一伸手,就能救小贼鸥一命。可是,他想到不该对南极的生态进行人为干预,终于没有伸手。第二天,他再去那里看,当然,小贼鸥已经冻死在冰窟窿里了。听了这个故事,我心中黯然。我完全不能理解,如果他救了那只小贼鸥,会对南极的生态造成什么改变呢?在这种情形下,人是应当听从自己的恻隐之心。唉,我多么希望经过那个冰窟窿的人是我而不是一个科学家啊。我相信,那个贼鸥妈妈也是一定这样希望的。
我的观点和态度与周国平先生相同,对于濒死的小贼鸥既应该施救,也能够施救。
这个落难的小贼鸥能不能救?该不该救?这实际上是科学家与人文冲突的焦点。”能不能“并不指向人的施救能力,而是指向科学的态度问题;”该不该“则是行为态度所涉及的价值取向,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德态度问题。曾被炒的沸沸扬扬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个案的背后反映了什么呢?堂堂最高学府的高才生,连最起码的行为选择都不会,匪夷所思啊!人类的好奇心很重要,但人类对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道德选择更重要,对善良的认识最终落实到行为态度上。人类如果失去了这些最基本的价值选择,在科技日益发达的情势下,灾难危及自身是在所难免的。
科学家以及从事工程技术的人员究竟要不要爱心呢?
记得有位科学家说过,科学和人文是一块硬币的两面。一个人身上所体现的应该是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其实是能够走到一起的,两者的圆融才是合理的人性。但是在目前科技主义盛行并主宰世界的时代,对科技顶礼膜拜对人文弃而不顾的事例很多,这反映了人们当下的价值判断。人是身心合一的生物,台湾傅佩荣先生说,人是身心合一的生物。这也许更为深刻准确,身通向物性,心通向人性,灵通向神性,这必然又涉及三个层面,即自然层面,道德层面,信仰层面。人仅有自然层面,按照傅佩荣先生的说法,人是不完整的。
如果说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的话,那么求真与求善,求美与求善要不要结合在一起?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他想到不该对南极的生态进行人为干预,终于没有伸手“,这种”人为不干预“的态度也许是科学的态度,但”终于没有伸手“却不是人文的关怀,更何况很顺便施救的举手之劳就干预了南极的生态了?失去了这种人文关怀,其立足于世界很难想象出有”推己及人“”推己及物“的情怀。人应该富有理性,但人不能因为理性而抑制感情和与生俱来的人的天性。纵欲固然不好,但”存天理,灭人欲“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爱人与爱物本质上是一个理,那就是对生命的爱惜之情。
一个贼鸥的死亡与人类没有关系,一个陌生人的死亡与人也没有关系,道理上如此。但人类若没有这种思考生命的意识,久而久之,对生命的麻木感会被”培养“起来的,我们可以更深入一步去思考,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是由无生命物体和有生命物体构成的,它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状态,如果人类没有到过南极,那里的生态将是自生自灭的,原始森林没有人类企及,也是自生自灭的状态。但是,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的介入,就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检视,约束自己是必要的,但关怀生命更是必要的,那种没有生命关怀的生态意识是不完整的。触景生情,见物伤怀,同病相怜,物伤其类等等,未尝不是人类生命意识的觉醒。
人类因为爱而可贵,因为爱而日趋完善。那些博大的宽厚的爱,却是从举手投足开始的,从内心一点一滴的恻隐之心冉冉升起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萍客小居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piikee.net/303.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一个人的教育视界(教育 常识 其他)

作者简介施麒俊,生于1964年,1982年中师毕业,自学汉语言文学大专、本科毕业。现为安徽省青阳县教研室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池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青阳县美术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在各类报刊发表...

《论语》季氏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

英雄志

伴随着远处的咩咩低叫,一群山羊缓缓而来,这是少室山野生的羊只。晨光中十来只大小白羊相互依偎,让人倍感温馨,众僧脸上都浮出了笑容。灵音生具佛性,眼见羊儿行到面前,更伸出了苍斑大手,轻抚羊身,神色满是慈爱。   嘶……嘶……   柔和梦境中,忽...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